欢迎访问内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网站!
重要通知
翻译专业核心课程《交替传译》自评报告
2017-09-20     来源:   编辑:   查看:  

 

翻译专业
核心课程《交替传译》自评报告
 
一、《交替传译》核心课程建设概况
《交替传译》是翻译专业的核心课程,既是一门满足社会对口译人才、特别是交替传译人才需求的专业实践课程,更是强调应用性理论知识与就业适岗竞争能力的知识链接课程。目前承担过《交替传译》课程的主讲教师共有2名。主讲教师队伍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治学严谨,得到同行专家的好评,学生满意度达到90%以上。
三年来,《交替传译》核心课程建设在深化学校“以发展为中心,教学做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精神的指导下,秉承翻译专业的特色定位,关注人才培养质量,全面落实服务地方经济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完善了专业核心课程的体系构建,积极展开教学研讨,完善教学大纲,构建课程标准。《交替传译》核心课程不仅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也为学生以后从事口译工作和研究等方面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交替传译》课程打破了单一的知识训练,改革创新,注重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展开训练,以每年“通译杯”四川省翻译大赛内容置入“实践训练”中,形成特色教学模式,体现“实践、实战”在课程中的核心地位。课程注重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创新设计,在大纲核心精神的指导下谋求课程的内涵建设,教学以模块化单元呈现,全面展开以“理论讲授+实践+实战+大赛选题训练与考核”为结构模块的教学设计,逐步实现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项目相结合”、“大赛训练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展示与评析相结合”的“三结合”教学新模式,让学生掌握交替传译的系统性与拓展性知识、掌握交替传译的思维与设计方法、体验社会对口译人才能力的要求,促进学生的探求精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从而强化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每年课程都结合作业项目不断强化校内外的教学实训,三年来经过课程内外的训练指导,学生的部分课程优秀作业参加了“通译杯”四川省翻译大赛、中西部翻译大赛,获得2个二等奖、8个三等奖的可喜成绩。
二、自评结果
按照内师院发〔2017〕59号关于《内江师范学院本科专业课程评估方案》的评估指标要求,根据建设指标,《交替传译》课程教学及建设情况的自评结果为合格。具体分项自评结果如下:
三、自评内容及说明
(一)“课程定位与目标”建设情况 
1、课程定位
《交替传译》核心课程定位明确,能体现核心课程地位。课程能以满足交替传译岗位的能力要求,贯彻学校与学院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质量观为中心,以掌握交替传译理论与技巧为目标,培养具有从事一般难度交替传译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交替传译》课程是翻译专业的必修课和核心专业课,是翻译人才必备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是《听力》、《综合英语》、《基础口译》、《翻译概论》等课程的延伸与拓展。
2、课程目标
《交替传译》核心课程目标建设注重人才培养方案的贯彻与实施,注重目标设定的四个符合度:(1)注重“基本素养”的培养,通过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学习全面提升人文素养、文化内涵、职业道德、探求精神、审美知趣、合作意识。(2)注重“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定位,以模块化的教学设计构建课程的知识体系,强化理论与应用的结合,以掌握交替传译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基本目标要求,培养学生的交替传译思维和应用表达能力;(3)注重课程“职业素养”的培养,从专业实践中获致专业情感的体验,懂得翻译员的职业操守与要求;(4)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大赛选题置入实践训练,以“实践、实战”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项目相结合”、“大赛训练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展示与评析相结合”的“三结合”教学新模式,全面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与职业技能,以期实现从课程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到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的转化,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就业、创业的竞争力,实现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价值目标。
支撑材料:1、《交替传译》教学大纲
          2、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标准
          3、《交替传译》课程标准(试用)
(二)课程文本建设
1、课程标准建设
 构建了《交替传译》核心课程的标准试用稿。标准文本能较好地体现“4+1”标准,对课程性质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和附录五个部分做了指标要求,针对专业特性进行模块化设置,同时标准建设始终“以学生为本”,把握“专业性”,注重学习过程的多样化,培养创造性思维,重探讨与互动教学,倡导“三结合”教学新模式的探讨与应用。
支撑材料:1、《交替传译》课程标准(试用)
2、教材与辅助教材建设
(1)教材使用与建设
《交替传译》课程制定了教材建设规划,在学院教学大纲的规范指导下,选用翻译专业本科系列教材。每年教务处都按照需求征订教材,课程教材建设坚持将课程主教材、课程参考教材、课程教学课件进行“三位一体”的建设,学习辅助材料鼓励教师多样化、信息化,倡导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发挥自己的学术见解,全面为《交替传译》课程服务,学生满意度达到90%。
(2)主讲教材
2013级使用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王丹主编,《交替传译》,2011
2014级使用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戴惠萍主编,《交替传译实践教程》(上下册),2014
支撑材料:《交替传译》征订教材目录
(3)主要参考教材
《基础口译》,仲伟合、王斌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
《口译理论技巧实践》,王斌华,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实战交传》,林超伦,中国出版集团公司,2012年。
《口笔译训练的基本概念与模型》,Daniel Gile,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
《交替传译笔记:速成课程》,Andrew Gillies,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
    《中级口译全真模拟试题》汪海涛,邱政政,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年。
    《中级口译笔试备考精要》汪海涛,邱政政,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年。
    《英语口译综合能力(二级)指定教材》王立弟,外文出版社,2006年。
《英语口译综合能力2级 教材配套训练》 王立弟,张连江, 外文出版社, 2009年。
3、教案与进度表情况
(1)《交替传译》课程教学中主讲教师能按照教学大纲合理结合理论知识与技能练习,使得课程每一讲能有效传授交替传译主要知识和相关基础技能,能保证学生充分的课堂练习时间,并对课后练习材料和方法做出相应指导。课程的纸质教案格式规范,内容完整,教案设计进度符合课程大纲与标准。
(2)《交替传译》课程的教学进度表填写规范,进度安排合理,预设的教学进度表详略得当,课型与课程内容、教学目标达到一致。
支撑材料:1、《交替传译》电子教案(2014级)
          2、《交替传译》教学进度表(2014级)
    4、考试大纲与试卷
(1)2013级、2014级《交替传译》核心课程考试在遵照考试大纲的指导下,拟定考题。课程的考试大纲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
(2)《交替传译》专业核心课程考试形式为口译形式,口试文本、评分标准及说明、成绩与成绩分析表全部装袋。因硬件条件限制,口试内容无法录音。
支撑材料:1、《交替传译》课程考试大纲
2、《交替传译》口试文本材料与评分标准(2014级)
3、《交替传译》考试成绩分析表(2013级、2014级,存档备查)
(三)教学条件建设
1、主讲教师
三年来不断加强《交替传译》核心课程组主讲教师的职称建设、学位建设。2013级、2014级翻译专业班额均为一个班,目前主讲2名教师(讲师2名)。从学缘结构来看,所有教师均毕业于不同的高校,专业背景与实践经历各不相同,有效促进了课程的专业性、实践性建设与发展。
主讲教师所承担的年度课时量未超出正常工作量的120%;确保了主讲教师所学专业与翻译专业的对口。
《交替传译》核心课程师资队伍一览表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位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周以
198507
讲师
硕士
英语语言文学
教学(主讲)
詹永
196408
讲师
 
英语
 教学(主讲)

 
 
 
 
2、教师素养
课程组主讲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始终能以高度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投入到教育教学中,为人师表,治学严谨,教书育人,近三年学生满意度均在90%以上。课程主讲教师能认真执行学院各项规章制度,课件、教材、试卷全套材料等教学材料规范,无教学事故
3、设施场所
(1)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外国语学院配有多媒体教室、笔译实训室、同传室等实践学习环境。学院还在更新、完善设备,积极创造实践环境,为课程建设提供保证。
2)校外实践环境:外国语学院根据翻译专业的教学需要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已与四家公司签订了实训基地协议,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岗位实习平台,借助实训岗位培养学生参与专业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从业能力与沟通能力及表达能力。
(3)内江师范学院图书馆和外国语学院图书馆拥有教学所需的图书资料,并挂靠校园网,可以服务于课程教学,让学生享受数字化图书馆带来的丰富资源。
支撑材料:1、外国语学院设备情况一览表
2、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实践基地
3、外国语学院同声传译室简介
(四)教学过程
1、教学设计
《交替传译》核心课程在教学设计上充分体现“4+1”人才培养标准,注重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实施效果。实践与实战相结合,达到了培养学生交替传译能力的目的。
支撑材料:1、《交替传译》教学设计(2014级)
2、课堂教学
《交替传译》课程教学进度完全符合教学日历安排,教学目的明确,课堂教学组织有序,注重师生互动教学,重点突出,富有启发性、指导性,学生课堂参与比高于90%。
支撑材料:1、《交替传译》课程评价(学生评教数据)
3、学生辅导
 学院重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氛围浓厚,积极参加各种专业实践活动,如学科竞赛,文体活动,外国语学院英语节等。
支撑材料:1、学生活动一览表
          2、学生活动微博及新闻截图
          3、外国语学院第14届英语节回顾展(网站新闻)
4、学习考评
《交替传译》课程考评采用“考勤平时成绩20%+考试成绩80%”的计算方式,《交替传译》考试试题有科学合理的考试标准。《交替传译》课程均有考评标准,考评材料完整,考评过程公正公开。2013级、2014级《交替传译》课程平均成绩达到良好水平,学生满意度达到90%以上。
支撑材料:1、《交替传译》考试大纲
2、《交替传译》口试说明及评分标准(2013级存档备查,2014级)
3、《交替传译》成绩册(2013级、2014级,存档备查)
          4、《交替传译》2014级平时成绩记录
(五)质量保障
 外国语学院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学管理制度,符合质量监控体系。目前《交替传译》课程教学遵从学院的教学管理规范之中,主讲教师能严格遵守教学常规;主动配合教学管理部门的各项工作,及时保质保量完成相关任务。学院重视教学信息的意见反馈,及时与教师沟通,制定措施,有效落实与整改。
支撑材料:1、外国语学院教学管理文件
          2、教学信息员反馈意见
(六)教学效果
    近几年教师在《交替传译》课程的教学评价达到优良水平,学生对《交替传译》核心课程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
翻译专业同学在历届大千龙舟经贸文化节中担任陪同翻译和志愿者,得到美澳嘉宾、运动员、省市领导和旅游、经贸等主管部门领导的高度评价。
(七)课程特色
2013级翻译专业学生创立了内江尔雅翻译服务有限公司。学生科研能力逐步提高,获大学生科研立项重点课题2项。3人获得国家翻译水平(资格)三级笔译证书、4人获得商务英语初级翻译证书;在第六届“通译杯”四川省翻译大赛中获得1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团体三等奖,在第二届中西部翻译大赛中获得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4个优秀奖。
 支撑材料:1、第六届“通译杯”四川省翻译大赛颁奖礼(网站新闻)
四、《交替传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成因与整改措施
《交替传译》核心课程虽然通过三年多的课程内涵建设,探索出一种“三结合”特色化的改革模式,课程的整体质量有很大提高。按照“4+1”课程建设标准以及与人才培养方案的符合度要求,《交替传译》课程建设还有待全面提升,打造精品课程。从教学管理的顶层设计到课程建设的具体实施,都需要努力再打造,找问题、找差距,以精品打造《交替传译》课程。鉴于此,在课程自评中发现以下主要几个方面存在需要完善、改进的问题。
问题一:教材建设中主讲教材略显单一,参考教材略显陈旧,多样性不足。
原因分析:由于教材订阅的统一性,相对于口译这一多方面技能训练的课程来说,主讲教材的选择较为单一。此外,交替传译在国内作为较为新兴的行业,科研教学也处在发展阶段,一旦教师的知识信息不够宽泛,便容易固步于早期学术著作中,使得教学练习内容落后于课程的实际发展。口译能力的提高需要大量课后练习,教师只注重主讲教材,忽略了参考教材在课后练习中的重要地位。
整改措施:
(1)主讲教材可以根据不同技能需求,结合课程建设与改革,选择符合模块式教学的教材,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2)教研室可组织教师研究教材的征订,选取一些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辅助教材,拓宽老师与学生的视野,辅助教材形式可多样化,如:可引入电子教材,每年全国口译大赛,上海口译考试,国家人事部口译资格考试等大赛,资格考试类辅助资料,提供更多的案例解析,为后期学生参赛和备考奠定基础。
问题二:课程方面的研究项目、论文较少。
原因分析:《交替传译》课程建设中主讲教师们的科研项目、科研论文、教研项目、教研论文匮乏,教师对科研、教改项目申报积极性不够,缺乏对课程改革的系统化理论探求精神,问题在于一方面重视度不足之外,另一方面缺乏对课程研究的定位,捕捉不到研究的重点。
整改措施
(1)加强对课程方面的研究,利用教研室职能作用加强工作会议宣传、鼓励,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认识。
(2)从理论高度探究课程改革的新模式,加大科研与教改项目的申报,加大奖励机制,鼓励科研与教改论文的积极发表。
问题三:校外实践平台的建设有待提高
原因分析: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有待强化,校内与校外实践平台缺乏有效沟通,利用率不高,有些实践基地的合作交流不足。
整改措施:
(1)加强校企双方的合作交流。精选对口型强的实践基地,选派教师进行多方式的参访学习交流。
(2)给学生提供更多观摩学习的机会和体验职业技能的平台。
问题四:校内模拟实践活动有待加强
原因分析:校内或二级学院更多是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出发点来设计相关校园活动或竞赛,针对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方面的活动或竞赛较少涉及。新兴专业校外实践平台完善之前,若学校也并未及时提供模拟实践和练习平台,相关专业学生容易对专业学习失去信心和动力。
整改措施
(1)二级学院积极设计创造相关活动、竞赛,提供模拟实践平台。
(2)学校利用可能的机会,为学生搭建和提供学以致用的实践平台。
 

关闭

内江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 地址: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红桥街1号   联系电话:0832-2342218